信息工程系关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特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大、中、小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岗位为主,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的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设备维修、网页制作、软件编程、销售等。
那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用人单位在考察一个人时,都非常重视其学历背后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的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要始终能跟得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能够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调查时经常听到的话。这就充分反映出社会对学生能力的特别要求。
因此,为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从事有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我们应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形式加大改革力度,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从能力培养出发开发教学计划、以能力为本来构筑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能力培养基本思路
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建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调“基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原则,突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职业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以实用为原则,职业技术课程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把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流程,突出实践教学,将获取岗位资格证书的有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建立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各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注重提高教学的起点,只有起点高,视野才宽,有利于学生萌发新知识的生长点;制定教学计划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单独开设,使学生掌握从事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传授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导向。学生能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专业能力模块的设置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可以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几乎所有工作。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非常广,内容涵盖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维护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短暂的学习时间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因此,必须将该大类专业能力划分为若干能力模块。而这些能力模块须根据市场需求方能确定。
根据对企业对社会的调研,我们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划分为系统维护、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开发与利用三个核心专业技能模块。
(二)课程体系建设
1.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
我们将原有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即先按各能力模块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每岗位能力从入门、基础、应用到综合的过程来设置课程。
在课程构建中我们采用了倒推法。如:专业核心能力之一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维修能力,根据该项能力所需的知识,我们开设了微机组装、常用工具软件、微机维修等课程,并且安排了实习实训及综合实习,为学生提供反复训练的时间与场所。
2.课程建设思路
分别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实训室》、《软件开发实训室》为载体,成立课题组对系统维护、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开发与利用三个能力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法的研究,专业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最后通过各模块综合实训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本专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直接决定了本专业改革能否成功。因此,我们综合了教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多次研讨,最终决定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确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我们多方探讨,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案,紧扣能力培养中心,合理规划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1.采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技能训练不断线
我们彻底打破原有的以课程为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将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划分成几个模块,实现以专业技能模块为教学单元的实践教学,保证学生进行技能反复训练时间占整个实践环节50%以上。每项技能模块我们都精心设计、组织和实施,配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训教程。使学生的实践更具实效和质量。
2.确定合理的能力培养体系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将学生的能力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系统维护层,培养熟练微机维护和维修技能;第二层,图形图像处理层,培养学生平面及三维图像的处理与应用能力;第三层,软件开以与利用层,培养学生开发小型应用软件及统计与分析能力。
3.开展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实现育人多样化
本专业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兴办各类兴趣小组,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参与工程实践和技术服务,介绍实用的技术,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角色,实现培养目标。加强晚自习制度改革,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场所,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巩固所学知识。
4.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本专业已具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之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开拓新的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的实际,我们更注重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学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十分重视,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设备的建设与更新,实现了微机课程100%现场教学。这种职业氛围环境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就可接受全套的实践锻炼,为就业奠定基础。
5.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本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分不开,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教师的自身实践能力。我们在为教师定向的基础上,通过轮训的方法,经常送出一些教师参加短训班的学习,并积极与一些实力较强的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使教师参与他们的实践工作,学习最新技术,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邀请工程技术人员来我校指导教师和学生,或让教师直接参与实习基地的具体工作,接触实际问题和应用,了解社会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成果,为专业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准备。
6.实验室实现开放管理
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微机实验室向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到实验室以及各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自主学习和锻炼,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的进一步了解网络及网络管理知识和技术,并可充分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优势,自我发展,及时跟踪最新技术动态,促进自我知识更新。
三、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的措施
1、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大力提高双师型专业队伍。
以自己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主要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攻读学位,有针对性的进修课程,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开放、业务精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团结协作、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队伍建设与综合素质并举,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及授课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作为专业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求教师教学规范,做到认真执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良好的教学思想,较高的学术水平,广博知识、宽阔的眼界、严谨的治学作风提高教学效果,乃至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模范作用,加强与其它院校同行的交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保障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实验室建设要体现高、新、精,除保证现有实训室的使用外,仍继续完善和需增加本专业所需的实验设备。如组装实训室、网络实训室,建成现代实验、实训系统,力争装备先进、设施完善的重点综合实验室,提高实验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明确实训项目和职责,体现出技能的完备与补充。经常深入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教学科研与生产实习,培养专业型教师。
3、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
以企业为平台,直接服务于生产,社会建设,使教学、生产、开发、推广、科研融为一体。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触,及时反馈信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效性。产学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合作过程中,学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通过科研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同时将从生产一线得来的最先进、最前沿、最实际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内容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在合作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最广泛的社会、生产锻炼,有助于培养综合实践力。
计算机应用工程系
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育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等原因的限制,计算机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教学观念守旧,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②没有摸清教授对象,没能掌握专业课的特点,盲目教学;③教材建设落后,不能满足目前高职的需求;④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对计算机系课进行教学改革,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总结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1)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确立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培养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应用复合型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副高职教师达12.5%,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40%。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年争取省、学院级项目1~2 项,横向合作项目 3 项,以科学研究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的定位研究,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建设的思路
以科研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建设带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做好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专业建设打好基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建立教学管理平台,规范教学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为实现上述构想,拟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该学科的建设。
①学科内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在人员聘任、教学科研计划安排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对本学科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负相应责任。学科人员实行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
②利用本学科自身人才、技术、信息、仪器设备优势,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通过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
③为鼓励产学研合作,增强本计算机系自我发展能力,计算机系对本学科与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将无偿提供用房,鼓励本学科、企业、科研单位人才的互聘与交流;到企业兼职的本学科人员,在职称评定聘任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效果与进一步修改
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的基础非常广泛,涉及到计算机应用、网络、办公、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近几年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有很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能较好地掌握生物工程某一方面技术而且在其他方面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在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培养方案以“学分制”为重点,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和选修课的比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全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调整和改革。
进一步修改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课程设置中,将过去专业纵深型课程体系改为横向复合型的课程体系,开辟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综合性特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创造教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专业+ 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能力与素质培养,增强人才的适应性。
3、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40 名,其中副教授5名,高级职称占 12.5% ,35 岁以下教师硕士比达100%。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按照年龄梯次进一步配备和优化学术队伍。加强学科专业的梯队建设,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积极培养或引进高层次学术带头人2人以上,青年教师授课学生满意率达到95%以上。
(3)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或引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建立起促进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量化考评体系,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逐步实施岗位聘任制;优化学历、学缘结构,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优化年龄结构,科学合理的配置教师,完善梯队结构,以保证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加大高水平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力度,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
4、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1) 现状
本专业是应用型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也是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本专业一直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同时注重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校外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管理,确保实习的效果,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开放实验室,安排一定数量的高年级同学参与基地管理、生产等工作,由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和科研活动,探索了开放生物工程实验室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利用原版教材,尝试了蛋白质工程的双语教学;毕业设计课题紧密结合实际,真实课题比率在50%以上。
2) 目标、思路与措施
进一步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大程度上保证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这一专业特色;强化英语、计算机教学,在课程体系上,调整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把专业课进行合并与重组,缩减专业课的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扩充任意选修课范围,着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践体系建设;实施“名师施教”。力争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5、教学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1)教学管理现状
我系教学管理采取院、系两级管理制度。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教学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审定培养方案以及决策有关本科教学的重大改革和建设。教学管理主要人员有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教学秘书等,其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服务热情周到,注重管理育人,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受到师生的好评,
(2)教学管理的目标
进一步加强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重视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开展教学评估,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组建评估队伍。评估内容包括评教、评管、评学和单项评估。为增强评估的时效性,还要有与评估配套的保障机制及奖惩制度。该项考核不但考查评估的系列文件,还要考查评估的过程和效果。建立教学管理平台,规范教学管理、教学人员业务管理、教学研究与信息管理、教学设施管理等。
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确定专人兼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每学期召开1~2 次全体会议,及时向委员通报专业建设成果和存在问题,听取委员会意见,并在适当时机聘任校外委员为兼职教授,加强沟通,及时交流,充分发挥委员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