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须突破几道难关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近年来在汽修专业首先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但是,当他们打算抛弃原来的教材时才发现,根本没有可供替代的汽修教材,也无行业系统内的岗位技能标准。没办法,学校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跑企业、搞调查,重新构建岗位能力体系。最终,他们开发出适合学生岗位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昌平职校在办学中遇到的这种情况,折射出眼下我国职业学校在推进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上面临诸多困难。
然而,专家指出,职业教育要取得大发展,必须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以显示出技能型人才成才的优势。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刘占山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对传统的教育过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脱出普教的胎,换成职教的骨:教学思想上,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明确岗位能力的目标;教学体系上,要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遵循技能体系的需要;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单纯的认知学习,加强目标下的知识应用;教学评价上,要突破文化试卷的考试,检验学生会做什么事情。
然而,从不少学校目前的教改现状来看,改革存在一些困难。
缺乏行业标准依据
有的校长说,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建立适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课程体系,但是许多行业没有技能人才的岗位标准和人才的体系标准,有些行业只有单一技术标准,有的甚至连技术标准都没有。中职和高职的办学定位、教学衔接的接口,都没有系统可循。而缺少教学依据,教学改革只能是盲人摸象,随意而为。
还有的校长认为,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与行业、企业实际脱离的状况;职教内部高、中职按文化课成绩分层次,而不是按技能高低分层次的状况,都与职业教育没有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作为办学依据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无法准确开发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造成了职教中、高层次办学的定位不准和重复教学,甚至中职与高职讲的是同样的内容。
没有成熟模式借鉴
在一些职业学校,说起职业教育的困难,不少校长侃侃而谈,首先是生源质量差,其次是学生不爱学。但是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学校应采取哪些措施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校长们却研究得不多。他们也说走出普教模式,改革教学体系,但是不知怎样做和做什么。教学,还是一半文化课再加一半技能课;改革,只是减少文化课的课时,增加实训课时。至于职业学校怎样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学校只是等待上级部门提供成熟的教改模式。
教育部的职教研究专家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一种人才类型的教育。从生源状况看,职教学生入学的文化课考分低,说明他们更需要应用型的教育方式;从家庭看,职教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多,但并不能证明职业教育只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而是说明他们更看重技能教育能使他们早些就业以扶助家庭。而且随着职教教学特色的突出和社会环境的好转,职业教育将是人人需要、人人渴求的教育。因此,要引领学生在职业目标下、在技能成才的目标下主动学习,职业学校必须加快研究、探索教学改革,开发适合学生在技能道路上发展成才的教学体系,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不适应改革需要
职教的教学改革需要师资的强力支撑,但是,现在教学上的很多改革仍是课堂形式上的改革,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气氛等,真正结合岗位实际的改革措施少。据了解,现在职业学校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师资达到80%,尽管提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但让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让理论化的教师熟悉岗位实际,由于知识的局限,很多教师力不从心,一些教师甚至鄙薄、惧怕企业实践。近年来提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少教师取得了双证书,一个人能讲几门课,但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一门课中进行多门知识的渗透,在用综合知识教学生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这对多数只知理论、不懂实际的教师来说,急需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
很多校长提出,职业教育的教师应是“双师型”,既要讲文化课又要讲职业道德,既能讲理论又要会实践,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北京电气工程学校在创设空调制冷专业时,从专业制造厂引进了一名既有本科文凭又有专业经历的技术副厂长担任专业主任。几年来,学校按照企业的生产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自主开发了职业化的教学环境和立体教学方式,不仅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而且带出了一支职业化的专业教师队伍。该校校长刘淑珍说,把专业能人引进职校,能极大地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带动教学改革。但现在普遍的问题是:由于体制的限制,一方面教师中缺乏专业能人,另一方面企业能人想进职校又进不了教师队伍。
该校青年教师王连丰说:“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对企业缺乏了解,专业知识只能停留在书本上,靠猜测企业的状况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她很愿意到企业实践锻炼,她的观点是“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不丢脸”。